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期货书院 > 财经类书籍 > 27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27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27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一回事吗
2020-05-1327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一回事,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20世纪开始,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们都对经济发展给出了不同的解释:20世
从20世纪开始,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们都对经济发展给出了不同的解释:20世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一回事,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20世纪开始,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们都对经济发展给出了不同的解释:20世纪中叶以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包含增长和结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这个概念转换为经济发展强调分配不公、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些方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总体来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是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学说的进化而不断完善的。
现在,人们公认的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既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又意味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这个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发展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的内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和保护,倘若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法维持生存。而要满足这些需要,那就必须提高收入、消灭贫困、增加就业,与此同时也要减少收入上的不平等,这些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新理念。该理念提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主要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问题。显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不同的,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
经济增长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通常情况下都用GDP来度量。例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造成的滥用资源、砍伐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河川径流量减少和耕地面积锐减等环境破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是损失,应该从GDP核算中扣除。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所以就导致错误地把经济增长(GDP增长)认为就是经济发展,觉得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才能自动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这种观念的促使下,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就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拜GDP的事情,很多时候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演变成了“以GDP为中心”,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成了“GDP增长才是硬道理”。结果造成了一切以GDP为指挥棒,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导致看似经济出现了增长,但实质上是“无发展的增长”。
当然,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增长。因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很多因素中,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必需的、首要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我们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经济增长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可能实现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从而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一般民众也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倘若没有经济增长,这些能力的扩大都将是非常有限的。
经济发展所强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在对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对经济增长保持足够的重视,要将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本末倒置。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才能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而经济发展又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这个基础之上。所以,社会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这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像以前一样只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同时还要加大环保力度和科技创新的力度,促使产业升级。
我们应该以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引导经济增长,从而逐渐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从20世纪开始,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们都对经济发展给出了不同的解释:20世纪中叶以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包含增长和结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这个概念转换为经济发展强调分配不公、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改善;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些方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总体来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是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学说的进化而不断完善的。
现在,人们公认的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既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又意味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这个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发展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的内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和保护,倘若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法维持生存。而要满足这些需要,那就必须提高收入、消灭贫困、增加就业,与此同时也要减少收入上的不平等,这些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新理念。该理念提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主要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关系的发展问题。显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不同的,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
经济增长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通常情况下都用GDP来度量。例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造成的滥用资源、砍伐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河川径流量减少和耕地面积锐减等环境破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是损失,应该从GDP核算中扣除。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所以就导致错误地把经济增长(GDP增长)认为就是经济发展,觉得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才能自动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这种观念的促使下,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就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拜GDP的事情,很多时候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演变成了“以GDP为中心”,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成了“GDP增长才是硬道理”。结果造成了一切以GDP为指挥棒,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导致看似经济出现了增长,但实质上是“无发展的增长”。
当然,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增长。因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很多因素中,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必需的、首要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我们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经济增长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可能实现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从而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一般民众也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倘若没有经济增长,这些能力的扩大都将是非常有限的。
经济发展所强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在对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对经济增长保持足够的重视,要将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本末倒置。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才能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而经济发展又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这个基础之上。所以,社会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这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像以前一样只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同时还要加大环保力度和科技创新的力度,促使产业升级。
我们应该以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引导经济增长,从而逐渐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很赞哦! ()